越買房越焦慮,新中產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?
2020/12/25 | 樹琳 | 收藏本文
90后青年陳凱,從沒想過自己在26歲的時候,能買下濟南的三室一廳。
這種速度,不但讓兄弟吃驚,連他的父母都沒想到。
出身農門的他,畢業不久就開始和伙伴們創業。他心里清楚,父母操勞了一輩子,把他培養出來不容易,他不能再給家里增添負擔,出門在外必須靠自己。
到現在,他都忘不了四年前買房的那一天。
陳凱說,付款成功的瞬間,他明顯感覺自己身體有點飄,但心頭是踏實的,因為這件惦念已久的大事總算落了地。
買房更早的曹舒雅對這種緊張與興奮交織的心理感同身受,她的老公也是。他們覺得要想在大城市真正立足,房子是基礎,這樣才能離所謂的“中產”更進一步。
有房后,提前開始“中年焦慮”
陳凱一直說,當年幸虧有媳婦兒(當時還是女朋友)推他一把,不然就錯過了買房的最佳時機。
“盤算著手里那點錢,老城區的房子肯定買不起,我們只看新城區。我在兩室還是三室之間糾結,最后媳婦發話,三室,再給父母借點錢?!?
建筑面積110平,首付30%,貸款30年,付款后兜里幾乎沒剩什么,裝修錢也是借的。陳凱沒興奮幾天就開始給自己打雞血,要在一定時期內先把裝修的債務還清。
兩年前,他有了寶寶,于是把媽媽接了過來,幫忙帶孩子。感到幸福的同時,他發現家里的開支水漲船高。
而立之年,遇上疫情,陳凱的項目重創始料未及,媳婦兒也正好在2019年底辭職,連續幾個月無法工作。占家庭收入50%的月供,還有外債、養娃,所有的事情撞在一起,幾乎掏空了他們的家底。
那時,夫妻倆覺得生活太難熬了,商量著索性把濟南的房賣了,在老家買一套,剩下的錢還還債、養養家,日子可能會容易些。
他們“五一”期間回家考察,發現工作機會很少,房價也不低,基礎建設跟濟南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。仔細斟酌后,兩人打消了這個念頭,覺得畢竟費了那么大的力氣在濟南安家,只能往前走,不能回頭。
前幾天,陳凱寶寶的手被墻邊的板子砸傷,指肚爆裂,他開車十幾分鐘到達社區醫院,醫生看了傷口都不太敢處理。他又開20多分鐘到市立醫院,孩子打上麻醉,縫了好幾針,最終確定沒事了才把他送回家,自己又返回公司里。
當晚加班回家,他特意在地下車庫待了好久,平復自己的心緒。因為他知道,門一推開,就是收拾不完的屋子、吵鬧的孩子,以及夾在中間難以站隊的婆媳關系。
他曾經不明白,為什么有些中年男人會在車里抽一個小時的煙才上樓,覺得大叔們真矯情,現在好像有點懂了。
陳凱開始失眠、脫發、擔心生活來源,“有天大半夜我問媳婦兒,是不是我承受了太多不該在這個年紀承受的東西?結果我媳婦兒說,她也是?!?
陳凱懷疑,他倆已經提前步入“中年焦慮”。
獨立空間,消散在房子里
跟陳凱一樣開始在屋外“游蕩”的,還有曹舒雅。
80后的她十幾年前在北京安家,生了孩子就做全職媽媽。這幾年孩子讀小學,她空余時間做些自由職業。
曹舒雅是個文藝青年,喜歡音樂、詩歌和配音。每天早晨七點把孩子送到學校后,會在小區找個空地,旁若無人地開始發聲和朗誦練習。
只是,北京的冬天很干,風很大,她一張嘴就灌進一肚子冷風。
家里溫度適宜,但她不好意思練,因為親戚在房間住著,九點、十點才起床,她怕一出聲打擾別人休息,也怕自己小心翼翼的,放不開,影響練習效果。
曹舒雅家面積不小,但屬于她個人的安全空間,不多。
她和老公買這套房子的時候,北京的房價不像現在那么夸張?!爱敃r年紀小,就覺得這片的房子面積大、便宜,一樓再加半層地下,一共300平左右,等于兩個四居室,心想首套房就能有這么多間屋子,很牛了,根本沒考慮太多地段、配套等其他問題?!?
他們看房很快,基本兩三天就拿定了主意。除了自己掏腰包,還動員兩邊父母、親戚湊出50%左右的首付,一個月幾千塊貸款,是承受得了的壓力。
曹舒雅和老公都生活在有愛的家庭,兩人很有責任感,喜歡樂于助人。親人知道他們房間多,基本去北京都住在小兩口那里。
一年、兩年、三年……好幾年,迎來送往,他們家里幾乎沒斷過親戚。
沒孩子的時候還好,有了孩子之后,家庭狀況還是吃緊,于是他們搬到半層地下,把一樓租了出去。
曹舒雅說,直到現在,他們家都像親戚朋友的“愛心中轉站”,吵吵鬧鬧,熱熱鬧鬧。
前一段有閨蜜問她,每天看著一大家子人是不是非常幸福,她說,也不全是,有幸福,也有無奈,算是種“甜蜜的負擔”。
她認為,這種家庭模式對于孩子來說,應該有好處。因為孩子從小就可以見識各種各樣的人,有利于增進她對人的了解,培養溝通能力。但是,對于她自己而言,享受三口之家、二人世界的時間就會有很大限制,畢竟家里只要有人,她就要想著收拾東西、照顧別人,心里總是繃著一根弦,時間長了會很累。
“有一天我心情非常糟,不知為什么,就是委屈。那明明是我家,憑什么我出去?”
孩子慢慢長大,曹舒雅看著老公每天忙于事業,既心疼,又著急。老公的事業越來越好,而她自己,卻在原地踏步?,F在好不容易有了明確的目標,但又因為房子給予的個人空間不足而感到煩憂。
極不理智的時候,她甚至想過,當初為什么那么沖動買下這個房子?早知如此,不如買個小一點的房子,是不是家里就不會變成親戚中轉站了?
每當想到這里,她又覺得不該這樣,不能因為自己的焦慮,把氣撒到房子和親戚身上去。
光照充足、安靜自由是房子的高配
曹舒雅看到90后的弟弟妹妹們也會感慨,他們的能力都不差,但想在北京買房,實在是太難,別說三居,買個兩居都要費些勁兒。她覺得自己作為有房的80后,已經很幸運了。
事實的確如此。鳳凰WEEKLY地產聯合貝殼研究院對新中產有房一族的調查顯示,受制于購房成本、住房供給結構等因素影響,各等級城市新中產家庭居住面積存在明顯差異。一線城市69.5%的新中產受訪者居住面積在90平米以上,72.8%的新中產受訪者住房居室在3居及以上,明顯低于新一線城市和其他低線城市。
就月供負擔來看,90后、80后受訪者償債壓力整體稍高,月供占收入30%以上的比例分別為68.4%和72.9%,而80前這一比例近占44.2%。
陳凱迫于現階段的經濟壓力,覺得把貸款還上、把孩子培養好就已經很知足了,目前還沒想過換房或買第二套房的問題。
對于曹舒雅而言,雖然現在的房子住了十幾年,跟它產生了深厚的感情,但如果有條件,還是希望換套房。新房子的面積也不必太大,一家三口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由空間,就足夠了。
她還期待著可以住一個稍高的樓層,因為現在的一樓,采光不足,她想要家里吸收更多的陽光,有利于保持美好的心情。此外,她還想設立一個專供讀書+配音的工作間,四周布置消音墻,這樣孩子可以在自己的書桌學習,她可以在工作間工作,互不打擾。
在戶型特征方面,采光通透性是新中產的首要關注因素,安靜的學習空間也深受新中產受訪者的青睞,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需要獨立的空間以滿足學習和辦公需求。
曹舒雅最近很喜歡舒婷的《致橡樹》。她之所以那么拼命地追趕老公進步的腳步,是因為她希望在老公面前,要成為一株木棉,可以真正作為樹的形象,跟他站在一起。
同時,她也在內心安慰自己,即使慢一點也沒有關系,重要的是,不能放棄努力。
相關報道
評論